“安利的成功在于適應性”
????全球直銷業(yè)巨頭安利是一家有 46 年歷史的美國企業(yè),,2004 年的銷售收入超過 60 億美元,。1992 年安利進入中國,歷經退貨,、禁銷和立法波折,,最終成長為最成功的外國投資者之一。2004 年,,安利(中國)公司實現銷售收入 20 億美元,,將雅芳遠遠甩在身后,并再度入選財富(中文版)“中國最受贊賞的公司”,。日前,,就安利的運營模式、即將出臺的直銷法規(guī)等話題,,安利(中國)公司董事長鄭李錦芬接受了本刊高級編輯周展宏的采訪,。 ????財富(中文版)問: 安利在中國十年所經歷過的波折恐怕是所有在華跨國公司中最大的,但從財務數字上看收益也很大,,是這樣嗎,? ????鄭李錦芬答: 十年來,安利在總體上看是比較成功的,,尤其是在 1998 年的時候,,政府宣布禁止直銷,但事實上也幫助我們尋找了出路?,F在我們在全國各地有 150 多個店鋪,,這同時也說明安利公司有強大的適應能力。1998 年以來,,我們還連續(xù)當選財富(中文版)的 “中國最受贊賞的公司”,,顯示出安利作為一家外商投資企業(yè),已經具備了不錯的綜合能力,。 ????我們的另外一個成就,,是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我們引入中國的產品已經有 160 多種。如果消費者不喜歡我們的產品,,我們不可能增加這么多的品種,。當然,安利在提供就業(yè),、培訓管理和營銷人才,, 甚至回饋社會方面的貢獻都不小。 ????問: 這里有什么經驗能與其他投資者分享,?安利下一步的目標是什么,? ????答: 一個是員工本土化,我們需要的是了解中國國情的員工,,所有的員工都要懂中文,。只有人才的徹底本土化,才能保證產品的研發(fā)與生產的本地化,。起初,,安利的大部分產品都是從美國引進的配方,現在我們在上海建立了研發(fā)中心,,為中國的消費者量身訂做他們需要的產品,,這是一個新的工作。 ????我們的營銷方式也要繼續(xù)本地化,。安利在海外是直銷,,但在中國的禁令之后,我們采用店鋪經營的方式,。你看我們今天很成功,,開了這么多店,但很難想象當時我們面對開店也是有憂慮的,。而且,,我們在海外不用靠那么多的廣告宣傳,用什么名人來做代言人,,而是靠口碑來建立業(yè)務的,。中國這些做法對我們而言都是嶄新的領域。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必須遵從中國政策的要求,,所以我們會努力實現營銷方式的本地化。還有就是回報社會,。安利公司這么做,,不是為了顯示自己清高,而是為了安利的品牌,,以及獲得更多的尊重,。 ????至于未來的方向,,比較宏觀地說就是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至于怎么去做,,那是我的商業(yè)秘密,。但我可以肯定,我們在品牌建設,、廣告宣傳,,在公司的大小促銷各個方面的活動,我們還要增加力度,。此外,,繼續(xù)培育優(yōu)秀的營銷人才,因為我們現在的產品也放在店鋪里銷售,,但主要的力量還是依靠銷售隊伍,。中國是潛力最大的一個市場,我們不能滿足于現在,,必須實現我們的夢想。 ????問: 請問你們的夢想是什么,? ????答: 當然就是安利能夠在中國獲得尊重,,安利(中國)成為最受贊賞的企業(yè)。 ????問: 可是獲得尊重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直銷行業(yè),。 ????答: 是呀。企業(yè)最珍貴的是什么,?有人會說是資本,,還有人說是產品或是人才,但我覺得應該是企業(yè)的聲譽,。當政府的直銷法規(guī)出臺之后,,安利還要負責向社會大眾宣傳,教育他們如何分別正當的直銷和非法的經濟欺騙活動,,提高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為直銷這個行業(yè)正名。希望過幾年后,,不會再像現在這樣對于直銷有那么多的爭論,。 ????問: 那么請你為我們讀者給“直銷”下個定義吧? ????答: 直銷雖然不是市場流通的主流,,但是對傳統批發(fā)零售模式有利的,、建設性的補充。但現在直銷還沒有真正地發(fā)揮這種效益,。一旦這個行業(yè)真正有了法規(guī)之后,,就可以做到這一點,。所以安利的聲譽和直銷這個行業(yè)的聲譽是相關聯的。 ????問: 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行業(yè),。有個說法是,,安利產品的價格要高于傳統的批發(fā)零售的產品。 ????答: 我們的價格在中國相對其他的地方略高,,主要是稅賦的問題,,比如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對價格有影響。另外一個,,在美國總部,,他們的產品供應全球很多市場,所以它的成本比我們這里的低,。我們在中國雖然有 160 多億元的營業(yè)額,,但分布在 160 多種產品中,而且都是我們自己生產,,所以規(guī)模經濟不明顯,,這也牽涉到成本。 ????歸根結底,,一個商品最終的價值,,消費者是心中有數的。如果我的價格定得物非所值的話,,那么他可能只是買一次,,或者再多買一次,不可能繼續(xù)下去,。但我們在中國擁有一個龐大的,、非常忠誠的消費群,他們非常喜愛安利的產品,。所以我覺得定價這一方面,,很難滿足每一個人的參考系,我們看的是整體,。實際上,,很多人比較我們的各類產品的原價,一般會去看洗潔精,,往往會覺得比較貴,,但我們的產品是濃縮的,你買一瓶可以用三四個月,,而如果你買其他的,,你可能一二個月就用完了。再說我們的營養(yǎng)食品,,這類產品與其他產品比,,很難有標準的價錢,。還有就是我們的化妝品,價格要比許多海外品牌更便宜,。 ????問: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對于直銷尚未解禁。你認為直銷在中國真的大有前途嗎,? ????答: 你為什么覺得它沒有呢,?我覺得現狀只是一個過程。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經歷過很多,,比如在馬來西亞、中國的臺灣和歐洲的許多地方,,到處都有一個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一旦政府出面立法,規(guī)范管理,,加上行業(yè)自己組織起來,,隨著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直銷應該有一個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為什么呢,?因為它最終能夠為數以萬計的、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提供改善自己生活條件的機會,。 ????問: 我們回到 1998 年。以往,,當政府對某個行業(yè)實行管制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退出市場,你當時是如何爭取到總部的支持,,留在中國的,? ????答: 這個工作其實并不難做。我覺得自己對這個企業(yè)了解得比較深,,它的文化底蘊很厚,,在全球各地經營多年,所以在任何一個市場都不會輕易言敗的,。當 1998 年那個法規(guī)出來,,我打電話到美國向總部匯報,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說,,不要害怕,,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當然,,我們不是堅持我們在海外的經營方式,,而是我們要在中國市場堅持我們的一席之地,。這就要求我們配合中國的要求,找到自己的發(fā)展空間,。 ????問: 所以就有了現在的模式嗎,?這個模式是你們創(chuàng)造的,還是政府提倡的,? ????答: 在政府的禁令下來之后,,也經過了廣泛咨詢的階段,我們也積極反映了我們的意見,。但最終拍板的還是政府,。所以,這個模式是政府給的,,不是我們自己設計的,。安利在中國的成功,在于我們的適應性,。 ????問: 一種說法是,,中國社會目前的誠信度與發(fā)達國家有差距,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做直銷并不合適,。你怎么看,? ????答: 我不同意。我覺得絕大部分的中國人對我們傳統的“仁義禮智信”都是很認同的,,我們不能讓一部分不誠信的人的表現,,影響我們對整個社會的判斷。更何況在過去十年里,,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和整體素質的提升,,教育水平也在提高。安利中國開業(yè)的時候,,我記得剛剛開了第一個辦公室,,無論是辦公室里的報紙還是洗手間里的衛(wèi)生紙都經常就不見了,現在就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事情了,。這就是一個過程,。美國也有美國的問題,不是嗎,? ????問: 如果給你機會去說服政府,,你會怎么去游說? ????答: 中國政府并不需要什么人去游說,,因為中國加入 WTO,,已經承諾將開放這個市場。當然,雙方的溝通也是需要的,。如果我僅僅告訴政府安利提供了非常優(yōu)質的產品,,可能還不夠。但如果你說這個企業(yè)是非常誠信的,,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能會打動他們。此外,,直銷作為商品通渠道的一個有效補充,,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所以對中國的市場和經濟是有幫助的,。另外就是我們能提供更多的,、靈活的就業(yè)機會,我們已經擁有 18 萬人的營銷隊伍,。這就是提供了一個靈活的就業(yè)機會,。我希望這些能夠打動他們。 ????問: 中國十幾年來投資環(huán)境的變化,,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 記得我們當時來考察投資環(huán)境的時候,當地政府很歡迎,。但他們總是饒有興趣地問你將會為當地經濟做什么貢獻,?比如你可以創(chuàng)匯多少?會不會建工廠,?搞多大的規(guī)模,?當時我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我們剛剛起步,怎么可能知道生產多少產品,?于是我就隨便估計著回答,,因為我們當時還沒有做可行性報告。 ????問: 現在呢,? ????答: 現在的政府已經變得非常專業(yè),。他們非常歡迎外商,,但他們也會琢磨外商的心態(tài),。他會告訴你,我這里有什么東西,,也明確表示希望從投資者那里獲得什么,。我覺得這是一個思維上的變化。還有就是,,我們剛來的時候,,比較有規(guī)模的開發(fā)區(qū)不多,你的選擇就是從二三個當中選擇一個,而今天來的投資者會覺得中國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投資地并不一定要在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城市,。 ????問: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安利在中國市場的經驗,你會怎么說,? ????答: 概括起來說,,在中國投資,必須在訂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之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畢竟中國是一個開放不久的市場,,真正的投資者看中的是未來,。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