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武漢通報第一起新冠病例,到現在已然滿了三年,,堅持了三年的抗疫,讓越來越多的人都感到無奈,。但對于一個14億的人口大國,,任何政策的調整都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何處理好各方訴求的平衡,,絕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一解了之”并不能解決問題。怎么才能做到讓大家滿意,,怎樣才能實現平穩(wěn)過渡,?而在未來的3-6個月又會發(fā)生什么?
11月30日,廣州多區(qū)宣布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大部分疫情防控臨時管控區(qū)被解除,。
一石激起千層浪,政策的落實速度,,這次比網絡傳播得更快,。當天下午,在疫情最嚴重的海珠區(qū)內,,大量隔離物被拆除,。
一段視頻被自媒體瘋狂的轉發(fā),視頻中一位男子在空曠的街道幸福的狂奔,,高呼著“解封了~解封了”,,成為了這一標志性事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于一個14億的人口大國,,任何政策的調整都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何處理好各方訴求的平衡,,絕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一解了之”并不能解決問題。
怎么才能做到讓大家滿意,,怎樣才能實現平穩(wěn)過渡,?而在未來的3-6個月又會發(fā)生什么,?
一,基本規(guī)則:先行先試,,試點搞好了再擴大化
之所以說廣州的全面解封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是因為廣州是全國范圍內第一例社會面沒有清零時進行的解封,這開創(chuàng)了疫情管控時代下的先河,,但在某種程度上也賦予了廣州“小馬過河”的艱巨使命,。
事實上,在中國最近40年的社會實踐中,,先行先試,,小步快跑一直是我們堅持的正確路線。
從1979年改革開放建立四個經濟特區(qū)從而引領全國風潮,、從1992年改革的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促成了浦東新區(qū),、再到2001年加入WTO逐步向全球開放我們的產業(yè)。一蹴而就從來不是我們的初衷,。
銳意改革和小心謹慎從來不是相對立的一組詞匯,,恰恰因為有了小心謹慎的保駕護航,改革的成效和意義才能在更長的時間不斷釋放,。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果決”地接受了來自美國經濟學家的“休克式療法”。誠然,,它一次性解決了產權的問題,,但隨之帶來的寡頭壟斷、經濟下滑和居民收入下降,,這些問題又該誰來承擔呢,?
即便同一條真理,放在不同的主體身上,,依然可能有不同效果,。
小馬過河這個故事的精髓不在于小馬向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虛心求教,而在于最后它自己小心翼翼的嘗試,。
隨著廣州市相關政令的下達,,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也迅速表達了對這些改善行為的積極認可。而稍晚時候國務院領導的講話中也不再提及“動態(tài)清零”,,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這輪“變革”絕非單純的市級行為。
在我們當下的政治生態(tài)中,,如果沒有頂層的授意和支持,,市級平臺頂著上級的壓力去做這么大的“創(chuàng)新”,出了問題,,丟掉的可能不只是烏紗帽,。
既然我們認為廣州是“試點”,,就不代表這是疫情管理的最終方法,先行先試的另一個潛臺詞是出了問題可以再調整嘛,!
也正是因為此,,雖然我們已經看到黎明依稀的光芒,但絕不能簡單的認為“馬上就要全面放開了”,,從中國特色的政治學角度看,,面對事情時候“讓子彈飛一會兒”是再正常不過了。
“放開”這個詞好講,,但真正做起來棘手的是,,重癥疫情的妥善收治、少數居民恐慌導致的醫(yī)療資源擠兌,、少數重癥案例被網絡發(fā)酵導致的負面聲音,。處理好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放開”同時進行充分的基礎設施和心理建設,。
可能就像高盛預測的那樣,,不排除這種“試點”的姿態(tài),在未來1-2個季度在全國范圍持續(xù)推廣,,最終在明年2季度前實現全面的正常生活,。只不過他可能漏算了更積極的民意對開放進程的推動。
二,,疫情管控的生態(tài)里,,我們長期忽視的一件事:基層的政治學,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11月30日江公仙游,,引發(fā)全網追思,。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便其他人不上下其手,,我們也不會停止對于她的裝扮,。特別是當下大多數人在疫情嚴控下疲于奔命時,這種美化就更具有現實意義了,。
但我想說的是,,中國式的基層政治生態(tài),這么多年變化并不大,。在大政府的運作模式下,,做好向上管理是官員晉升的最快通路。
當頂層的戰(zhàn)略意識清晰且已經被同僚們所明確時,,我就大干特干,,大政府模式效率高的特點展現無遺,過去三年的集中隔離,、方艙建設,、全民核酸都是如此。
當頂層給出了戰(zhàn)略方向但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做的時候(20條),,我會選擇觀望,,指著我去當出頭鳥是不行的,與其在正確的方向上做錯了,,不如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就是發(fā)生在我們最近1個月的事情。
滿懷期待的居民,,和老成持重的官員們,,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反差。
這兩天,,某些地區(qū)甚至選擇了逆潮流而動,,但放在政治生態(tài)學上,這并不讓人意外,。如此形態(tài)下,,當前的試點如何能夠在全國形成燎原之火呢?
要徹底扭轉這種風向,,需要有四個必要動作或情景出現:
1,,高層(非衛(wèi)健委這種級別)在廣州方案基礎上提出了更具體的方案在全國推廣,要滿足規(guī)則明確,、可量化執(zhí)行的特征,;
2,廣州的實驗運行良好,,社會穩(wěn)定,、經濟增長、疫情數據穩(wěn)中有降,;
3,,高層給予廣州的變化以認可,溫言嘉獎,,如果出現疫情反彈也不動用“殺威棒”進行追責,;
4,高層對于“層層加碼”的地區(qū)官員給予直接的批評,,對于那些影響人民生活和經濟發(fā)展的,,直接罷黜。
下一階段,,關于管控“嚴與松”獎懲的風向,,將成為基層政府重點關注的事項。
“誰被獎勵了,?為什么獎勵的,,我是不是該學學,?”
“誰被上級罵了?為什么被罵,,我可千萬別學他,!”
在大政府的模式下,規(guī)則是一方面,,但在政治生態(tài)中所形成的“獎懲”則更直接表達了領導的真實意見,。
這個風向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三,,最難改變的其實是民眾自己:政令好變但民間的觀念尚需重啟
最近兩周,,北京各小區(qū)對于“非法”封控的抵制,可謂是愈演愈烈,,各種小作文和演講家視頻滿世界飛,。
我們卻都忽視了,你會選擇你相信的,,你的潛意識讓你看到你認同的,。但真實的世界從來不是只有一種觀點的。
在許多人(包括我)眼中,,更愿意接受“大感冒”的事實,,但沉默的那部分人,那些被三年疫情所嚇怕的人也絕不在少數,。
在民間,,立時解封派和嚴防死守派一直在不同維度上進行著對立,這種情緒的對立在每一個小區(qū)是封是開,、在安全至上還是經濟發(fā)展的爭論后,,都有所體現。它不激烈,,但卻始終存在,。
現實的結果是,此刻的“解封派”占據了自媒體的話語權,??梢坏┙夥夂笠咔閿底稚仙捳Z力量的強弱就會迅速轉換,,“嚴防死守派”卷土重來,,我們又該應對這種民意的撕裂?而官方又該平衡“經濟”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呢,?
從這個角度看,,解封不單單是一道行政命令、也是重要的經濟決策,更是人民認知的統一協調,。
解封的同時,,更是一場激烈的輿論戰(zhàn),思維層面的爭奪有時候比實體管控更為困難,。
新階段的輿論戰(zhàn)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準確宣傳疫情變種后的發(fā)病率重癥率、確定其自限性疾病的地位,,避免引發(fā)群眾的恐慌,防止醫(yī)療資源出現擠兌,。
2,,鼓勵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繼續(xù)加強疫苗注射,對高危人群做好更多保護,。
3,,在國家層面,樹立合理的,、低成本的“安慰劑”,,有病先別去醫(yī)院,吃某花沖劑就能治愈,,一方面降低防疫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體自身的抵抗能力。
君不見,,這幾天官方媒體的風向已經出現變化了么,?
四,解封容易,,但難的事情我們往往看不到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會導致你的任何一個決策都無比困難,特別是這些選擇涉及到普通大眾時,。
清代名家鄭板橋在山東濰縣做官時曾經寫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詩詞通俗易懂地表達了“雖然我們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卻也從一個側面點出了為官之難,。
當你站在個人的視角,,你會覺得解封后造成100萬的高危死亡并不可怕,因為比例極低,;而你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解封,,會發(fā)現如何妥善處理民情和輿論、如何處理“有為”與“不為”之間的問題,要顧慮的方面太多,,要做的準備太多,。
個人做錯事,可以低頭認錯,,甚至拍拍屁股走人也無所謂,,但政府不行。
這也是我們看到各地依然在大力建設方艙醫(yī)院的原因,,只有“有備”才能“無患”,,沒有“方案B”的變革都是危險的。(當然,,大規(guī)模建方艙醫(yī)院,,我個人不發(fā)表意見)
古語云“大疫有三”,掐指一算,,我們已經捱到了第三年最后的日子,。但最近這大半年的日子,很難說有誰的生活是正常的,,氣急上火也是人之常情,。但我還是要多喊一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知其難?。?/p>
五,,寫在最后,,畢竟東流去
南宋淳熙二至三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往返于湖南江西等地,,長江一覽無余浩浩湯湯的氣勢令詞人嘆服,寫下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千古名句,。
閉上眼睛,試著用辛棄疾的視角去體會一下那種感覺,,極目遠眺,,視線雖然被青山遮擋住,但看著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豪邁的胸襟一覽無余。這句詞在有感而發(fā)之余更彰顯了詞人堅定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意志,。
不管眼前的反復和波折有多么洶涌,,但長期的方向和目標都不會改變,。
疫情終會散去、經濟終會回歸正軌,、我們的世界也要重新回到向上的方向,。
11月30日的變化給了我們驚喜?!奥碓姇灿瘛钡奈覀兏鼞摫3指嘈判?,相信政府會做出長期最有利的決策;我們也更應該保持更多耐心,,在提防短期波折的時候相信人類世界的長期向上性,。
2019年12月1日,武漢通報第一起新冠病例,,到今天已然滿了三年,,堅持了三年的抗疫,讓越來越多的人都感到無奈,。但就好比這黑夜越來越長的日子終將在這寒冷的冬日走向終結一樣,,我們重回正常的日子也一定不遠了,,不是么,?(財富中文網)
作者付偉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資深財富管理從業(yè)者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