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加速印度布局

元彤
如果蘋果決心把產能向印度轉移一部分不見得是看上印度的人力成本,,更多可能是怕中印貿易摩擦斷供加稅等突然舉措下讓蘋果失去這個最有潛力的市場,。簡而言之我認為更多是政治因素。
1979年中國在深圳蛇口搞了第一個帶有試驗性質的出口加工區(qū):蛇口工業(yè)園區(qū),。開始來投資的外資也都抱著試探性心理,。初期外資對中國工廠效率等方面的評價跟現在對印度的評價差不了多少。后來,,隨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概念和措施的強化才有所緩解。
所以用產業(yè)鏈效率等來判斷印度的制造業(yè)并不見得有用,。中國也是改革開放了20年直到2000年以后才逐漸在世界中低端制造業(yè)里展露了頭角,。所以對印度等國還是不要急于下結論,,等等再看更好,產業(yè)來到中國也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去往印度更不會一夜之間,。
如今比起印度,我們更應該關注工業(yè)自動化水平提高導致的產能直接轉移到發(fā)達國家等消費方,。當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不再需要多少工人的時候,,你有人口紅利還有什么用。機器到了一定的效率,,人是再內卷也比不過的。比如半導體代工這個引領自動化生產技術的行業(yè),,現在就完全不是比拼人口紅利能做起來的了,,只要你能把產線搭起來,無論是美國中國印度還是非洲,,電價相同成本就相同,。所以我更認為工業(yè)自動化水平的提升讓印度很難再通過制造業(yè)崛起,而不是什么印度沒有產業(yè)鏈工人沒效率等大家常提及的觀點,。

張學峰
印度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很多,。一些人認為印度的市場環(huán)境不好,勞動力素質比不上中國,。這些觀點都有道理,。
現在印度追趕發(fā)達國家的步伐很緊,在國內市場環(huán)境的建設上也是一再加力,,但是他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很大,,其中有阻滯經濟開放的因素存在。
印度很多人視中國為對手,,是印度在印太地區(qū)擴充勢力的障礙,。其實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國土資源不占優(yōu)勢,,科技資源也是落后于中國,。但是印度的人口已經接近中國,并且年輕人口的比例非常大,,遠超中國,,問題是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不上中國。
印度已經落后中國很多年,,與中國差距很大,,印度利用低成本優(yōu)勢和政治因素,挖中國的墻角,,并不能真正的樹立起印度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強國信心,。相互拆臺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