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首次回應拋售阿里

王衍行
軟銀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軟銀的投資者已經成為驚弓之鳥,8月21日,,軟銀CFO后藤芳光 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稱,,出售阿里巴巴是為了安撫投資者,展示該集團的財務狀況十分穩(wěn)健,。本月,,軟銀公布出現有史以來最大季度虧損:在截至6月的三個月虧損234億美元,當季軟銀1,000億美元Vision Fund 1和Vision Fund 2的投資虧損達到220億美元,。這幾乎抹去了自2017年第一只Vision Fund推出以來,,這些科技投資基金所帶來的所有累積收益。自2017年中以來,,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已經翻倍,。如果按照這個虧損速度再往下虧損下去,那么,,軟銀肯定將不復存在了,。
首席執(zhí)行官孫正義無地自容。軟銀公布創(chuàng)紀錄虧損后,,孫正義表示這一表現令他感到羞愧和自責,。對投資者來說,這一幕似曾相識,,但是,,事不過三。當務之急在于,,這次,,孫正義能否力挽狂瀾,這是個未知數,。
激進的投資風格,。孫正義彪悍的投資風格無人能及。他一手把軟銀打造成為全球最大,、最具爭議的科技投資者,。軟銀手中擁有旁人無法企及的1,000億美元資金,再加上殘酷的內部文化,其后果,,是軟銀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推高了硅谷和其他地區(qū)的企業(yè)估值,,當極端出現時,軟銀也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關鍵在于,,投資者可能希望,創(chuàng)紀錄的虧損將有助于公司集中精力,,采取紀律性更強的投資策略,。但是,投資者的耐心是有限的,。

溫和的強硬派
伴隨著重金投入的WeWork表現低迷和不斷賣股求生,,之前光環(huán)加持的軟銀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理性的思考,這對于股權投資是好事,,對于我們進一步反思企業(yè)治理和周期應對,,也是一件好事。
1,,決斷的投資模式,,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風險。
孫正義6分鐘就下決定投資馬云,,這既包含了對于馬云的極大信任,,又何嘗不是孫正義賭性的一種表現呢?當我們?yōu)檫@個模式所獲取巨大成功而津津樂道時,,卻忽視了這個模式的風險,。事實上,孫正義除了阿里巴巴以外,,并沒有在中國的互聯網甚至是世界范圍的互聯網浪潮中抓到另一只“小鳥”,,這就足以證明阿里巴巴的成功和孫正義的眼光并沒有直接關系。
在巨大的時代紅利面前,,個人的超額收益甚至是超額負收益被掩蓋無余,,但當時代的大潮褪去,那些在裸泳的人就清晰可見了,。有意思的,,有些裸泳的人可能根本不會游泳,,或是游得很拙劣,,但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動作卻在潮來的時候被奉為經典,曾幾何時你還會記得,,媒體上高調喊著“你看那個狗刨的人,,游得多么瀟灑”!
2,任何風險的投資都不該用負債的方式去投資
股權投資作為風險最大,、流動性最差的投資,,應該匹配最長周期的錢,但如果你非要用金融機構負債的方式來撬動這個杠桿,,那一定會自食其果,。不僅是孫正義,中國的私募股權也在經歷一輪類似的痛苦出清,,之前大量股權投資的錢來自銀行理財資金池,,但在非標轉標的背景下,對于這個模式的清算也在有效地推動中,,在行業(yè)正本清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帶來這個行業(yè)資金的緊張。
對于孫正義來說,,最難的時刻恐怕還未到來,,股權項目減值只是一個開始,而負債到期引發(fā)的連鎖反應則是真正打開了危機的潘多拉魔盒,。
3,,互聯網模式或者說新經濟的模式已經趨于尾端了,這個大賽道已經不是閉著眼睛就能投資的了
有人總結互聯網的模式就是投資→砸市場份額→融資→砸更多市場份額→再考慮盈利模式,,但這兩年伴隨著互聯網勢力范圍的劃定和行業(yè)天花板(微信的活躍用戶接近13億),,互聯網的紅利將要終結,與之相對應的是,,過去粗暴的打法也走到了被終結的局面,。
從這個角度看,孫正義投資的WeWork等一系列公司,,都屬于互聯網“舊時代”的產物,,如果不能提升其管理水平,在企業(yè)視野,、管理精細化等方面給予企業(yè)以額外的支持,,這樣的“錢”價值又在哪里?
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錢,,是沒有價值的,。對于習慣了大刀闊斧高舉高打的孫正義,如果希望繼續(xù)有所作為,,必須積極有為的轉變自己的投資和投后,,才能讓軟銀迎來新的轉機。
而對于企業(yè)特別是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來說,,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行將褪去的此刻,,也必須思考,,自己在未來10-15年社會生態(tài)中的價值,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錢是無用的,,不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企業(yè),,一樣是會被淘汰的。尋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提升自己的精細化管理能力,,這才是企業(yè)經營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

money-game
孫正義在1999年以2000萬美元投資阿里巴巴,,持有40%的股份,,后續(xù)阿里巴巴不斷增資擴股,軟銀股權不斷稀釋至25%左右,。這筆投資可以說是軟銀歷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也是全球股權投資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軟銀雖然沒有能在阿里的最高點拋售,,但軟銀可以說是抄到阿里大底的投資者,,無論軟銀是需要現金也好,是不看好阿里未來的發(fā)展也罷,,持有20年不離不棄并幫助阿里不斷成長壯大,,可以說已經是難能可貴。而即使持股比例降低到14.6%,,軟銀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
在投資圈,起起伏伏可以說是常態(tài),,被稱作“股神”的巴菲特也有自己低落的時候,,而軟銀的這個虧損,很多時候折射的并不是投資的失誤,,而只是市場的暴跌,,這也需要軟銀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了,從更長的一個時期來看,,軟銀的業(yè)績還是非常優(yōu)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