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現(xiàn)罕見漲價潮,,問題出在哪?

鐘正生
2022年俄烏沖突以來,日元成為全球主要貨幣中貶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面對地緣風險事件與“美元回流”壓力,,為何日元未能表現(xiàn)出避險屬性?本篇報告討論日元避險屬性弱化的主要原因,,并展望日元匯率走勢,。
一、日元“避險屬性”之根源,。日元的“避險屬性”是經(jīng)濟因素(低利率)與市場因素(套息交易)共同作用的結果,。1)日本長期保持低利率。當國際風險事件削弱全球經(jīng)濟前景時,,日本“低無可低”的利率水平,,使日元暫時成為外匯市場的“避風港”。這又離不開兩大前提:一是低通脹,,日本通脹率長期低于2%的目標水平,,市場對于貨幣政策的寬松程度形成了穩(wěn)定預期。二是相對穩(wěn)定的經(jīng)濟增長,,外貿(mào)在日本經(jīng)濟結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繼而也是貨幣政策的重要關注點。2)日元是“套息交易”的首選貨幣,。投資者借入日元并前往海外尋求高息資產(chǎn),;而在風險爆發(fā)時,這些投資大量回撤又會推升日元匯率,,使日元表現(xiàn)出避險屬性,。日本是美債的最大外國持有人,美債價格變動必然牽動日元匯率,。當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較大時,,市場避險需求上升,避險資金往往同時青睞美債,、日元等“避險資產(chǎn)”,;于此同時,美債利率下降引發(fā)反向套息交易,,亦會加速日元回流,。可以說,,美債的“避險屬性”使日元的“避險屬性”得到加持,。
二、日元“避險屬性”被弱化,。俄烏沖突以來,,四方面變化干擾了日元的避險屬性。1)通脹不再“低”,。能源等原材料價格飆升,,加劇了日本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日本4月CPI與核心CPI同比創(chuàng)2015年以來新高,,PPI同比刷新1981年以來新高,,削弱了日元的保值能力。2)利率不再“低”,。歷史上,,當10年日債利率升破0.1%時,日元匯率便有壓力,。今年4月中旬以后,,10年日債利率升破0.24%,威脅收益率曲線控制(YCC)目標,,逼迫日本央行擴大購債規(guī)模,。3)經(jīng)濟不再“穩(wěn)”。日本貿(mào)易持續(xù)逆差,,放大了原材料漲價對日本經(jīng)濟的負面沖擊,,強化了匯率貶值預期。截至2022年4月,,日本已連續(xù)9個月錄得貿(mào)易逆差,。2022年一季度,日本進口拖累名義GDP同比增速5.5個百分點,,出口拉動僅2.7個百分點,。4)美債不再“避險”。今年3月以來,,美債收益率快速攀升,,觸發(fā)日元匯率急貶。同時,,非日國債利率集體走高,,更使日元匯率承壓。
三,、日元“避險屬性”待復歸,。當前日元的避險屬性只是有所弱化,但并未完全消失,。日元發(fā)揮避險屬性的底層邏輯仍存,,且今年以來當美股VIX指數(shù)處于高位時,日元匯率仍有韌性,。日元進一步貶值的空間或有限:一是,,前期日元或已充分貶值,;二是,日本貨幣政策或難進一步寬松,;三是,,近期美債利率筑頂、油價走勢趨穩(wěn),。往后看,,若市場關注點從美歐通脹與貨幣緊縮,轉移至經(jīng)濟下行(衰退)風險,,日元或將更好地發(fā)揮避險屬性,。

東木
自俄烏危機爆發(fā),全球大宗商品大幅上漲,,而日本能源和食品高度依賴海外進口,,原油價格上漲,繼而導致電費和燃氣費等隨之升高,,物價之高打得人們措手不及,。以往,日元貶值通常被視為經(jīng)濟增長的積極信號,,在日本泡沫經(jīng)濟破滅和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成長,,許多人有日元升值恐懼癥,一旦升值意味著不景氣,,股市也會應聲下跌,,因此會習慣性認為貶值沒有關系、貶值更有利,,如今卻演變?yōu)?“惡性日元貶值”,。
日本幾十年來物價穩(wěn)定,人們生活非常安逸,,企業(yè)的精益管理在節(jié)約上都做到了極致,。這波物價飛漲,與日本長期以來的政策是分不開的,。國際大環(huán)境之下,,日本不可能獨善其身。過去有美國出手購買點日元,,緩解下通漲,,現(xiàn)在美國通漲厲害自顧不睱,忙著加息自保,,對日本也難施援手,。日本只能自己想招。不過從日本官方言論來看,他們認為急速的日元貶值是負面的,,但還堅持日元貶值對經(jīng)濟總體而言有益,。這樣的表態(tài)促使市場判定日本官方不會采取行動應對日元貶值,也將導致進一步拋售日元的惡性循環(huán),,所以高物價必然讓企業(yè)和民眾承擔,,苦不堪言。

citra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