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和指數(shù)增強一夜成名,,背后不乏套路
魏衡
量化策略的本質是「相信過去會重演」,,它是用「過去的數(shù)據(jù)」來推演「未來的投資」。
而A股市場還在不斷的成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蛻皮進化,,像05年前的A股和05年后的A股,股權分置前后,,其實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市場,,過往的數(shù)據(jù)參考性已經很小,;15年前的A股和15年后的A股,,北上資金大幅流入前后,A股也已經變成了嶄新的A股,;而站在今天,,從「學習美國模式」到「制造業(yè)借鑒德國模式,金融業(yè)借鑒美國模式」的政策導向變化之下,,未來五年的A股和過去五年的A股,,會不會也是截然不同的市場,
還有待未來的市場來確認,。
所以,,如果是純粹按自己的模式投資,全市場范圍選股的量化策略基金,,在A股往往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xiàn)策略失效的問題,失去超額收益,,甚至大幅跑輸市場指數(shù),,這一點,過去的市場反復上演,,未來的市場必將再次上演,。
在這種情況下,值得關注的量化基金是指數(shù)量化增強型基金,。比如中證500量化增強基金,,投資合同會首先通過對它的投資范圍及投資風格進行限制,,整體持倉是以中證500指數(shù)為基準,在此基礎上,,在一定幅度內根據(jù)量化模型進行優(yōu)化,,爭取取得超額收益。
在專精特新時代,,中證500指數(shù)具有長期投資前景,,而中證500量化增強指數(shù),哪怕在量化策略階段性失效的情況下,,即便超額收益為負,,只要中證500本身上漲勢頭良好,也有可能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整體回報,;而只要量化策略起了正面增強效果,,就可能比指數(shù)本身取得更可觀的回報,「可以更好,,不至于太壞」,,從勝率和賠率上來說,中證500量化增強基金都是值得關注和配置的,。

溫和的強硬派
在震蕩行情下,,市場風格切換,中證500和對應的指數(shù)增強產品一下子就火了起來,,投資者趨之若鶩,,大筆資金涌入,而管理人則保持了清醒的姿態(tài),,忙不迭地封了盤,。事實上,對于最近兩年的A股,,這樣的故事不是第一次上演了,,從茅指數(shù)到寧指數(shù)再到中證500乃至中證1000,市場熱點在不斷轉移,,投資者也一次次變換自己的投資方向,,就像一個摸不著頭腦的小男孩。
有意思的是,,大量研究機構都說中證500的估值低,,這可能是事實,但大家都選擇性的忽視了中證500的結構中周期股占比高的事實(有色,、化工),,在美元寬松的格局下,大宗商品走牛,帶動這些行業(yè)走入了周期高點,,進而拉動了指數(shù)估值走低,,但是,這樣的低是否有真的意義,?另一個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6月份中證500調整權重股,進一步壓低了估值,,但這不過是事件性沖擊,,他的低估值能否真正轉化為未來的成長?
從A股歷史上看,,2015,、2018和2021這三年,每年的年初都出現(xiàn)了市場風格從滬深300(大盤)向中證1000(小盤)切換的動量,,有人說這是市場風格的自然變化,,漲多了就要跌了,也有人說社融增速和大小盤相對優(yōu)勢有很大關系,,眾說紛紜,,但我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當我們看到某一項投資品走好的時候,,大概率他的行情已經走入末端,,是像前面說的那個摸不著頭腦的小男孩一樣四處漂移,還是踏實做好資產配置,,當每一次風格轉移時候都能榮辱不驚,,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