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博士人數,,清華相當于美國十所名校?

陌子戚
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學位授予是現代教育體系傳承的中堅力量,,大量的畢業(yè)生留校或是被其他高校聘請為講師,。博士學位人口也成為了各國知識界的核心,,這個數量可以相當程度上衡量這個國家的教育基礎以及未來前景。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斯洛文尼亞和瑞士25-64歲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口比例最高,,分別為約3.8%和約3.2%,而英國和美國分別為約1.4%和約2.0%,,法國是接近0.9%,,中國則是約0.06%。如果考慮人口的比例而言,,中國總人口每年只有5萬-6萬的博士學位授予數量似乎確實不算大數字,。甚至還會有聲音認為需要加速培養(yǎng)更多的博士。
?
但是,,是否每年都有5-6萬個合適的工作新崗位留給這些博士學位獲得者可以做專業(yè)對口的研究或是工作,?一個事實是,,大量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為了避免回國的“不對口”,大多更傾向在所在國家解決就業(yè)問題,。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72所、高職(??疲┰盒?468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而2019年的數據中美國全國共有7236所院校,,其中兩年制的職校有1,685所,,四年制大學3,039所。僅從教學資源和就業(yè)環(huán)境而言,,每年新畢業(yè)的博士生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畢竟,由于任教年齡的跨度較大,,大量新畢業(yè)博士都需要在各大高校系統中“熬資歷”,。他們不僅要與同學科的“同年”或是“學長”競爭,還有成名已久的“學界耆宿”以及海外學成歸來的“業(yè)界大?!?。除此之外,前往社會企業(yè)或是科研單位也同樣壓力倍增,。理工科博士憑借“一技之長”可以在對口單位或企業(yè)競爭,,“文史哲”博士則很難將本身的專業(yè)應用到企業(yè)工作中。大量的博士不得不放低要求去和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競爭同一工作崗位,。而一名博士生培養(yǎng)所需要的個人財富以及社會資源都是無法估量的,。
?
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考研”人群中,由于當下很多企業(yè)職位已將“碩士”成為基本門檻“,,本科”學歷已然缺乏實際的競爭力,。2020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有1071萬,今年高考人數更是達到了1078萬,。2020年整體錄取率達到了90%左右,,但是其中大部分是高職專科院校錄取,,本科批次的錄取率普遍不足40%,。3-4年之后,完成學業(yè)的本科生們都將考慮是否繼續(xù)深造,,或是加入社會大軍,。人才培養(yǎng)是一個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基石,,中國歷朝對人才簡拔也同樣苛刻無比。自隋代開科取士以來,,至清末新政廢除科舉,,一共也只有17萬余人獲得過“進士”的“出身”。但是,,整體社會都養(yǎng)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共有意識,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鎖在了書卷筆硯之間,。當今中國雖然不再以“文”為尊,,卻偏移向了更加實際和功利的社會風氣。而對于很多“讀研”或是“讀博”的學生而言,,他們并非是對某一學科有著強烈興趣或是學術愿景,,更多還是一種就業(yè)導向的選擇,。這也導致一些“冷門”專業(yè)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后繼無人,,而“熱門”學科“不堪其擾”。大量投身學術深造的人群只是想通過這項成就作為進身之階,,并無沉浸學術研究的想法,,從而難以堅持。這也造成博士學位數量稀少的主要原因,。即使通過選拔,,如果不參與對口工作或研究,或是無心于此,,大量的社會資源也在此間無意義的浪費,。

東木
雖然“清華一年博士畢業(yè)生數量相當于美國10所頂尖高校”的推斷算是辟謠了,,事實不成立,,但這樣的言論在網上被炒熱,并且有傳播的土壤,,則說明,,有些人傾向去相信這樣的情況,或者說對國內的教育走量而不走質的情況的猜測,,當說的人多了,,感覺上就好像是事實。
雖然,,市面上有一個固有觀念:國外博士的畢業(yè)難度要比國內大的多,。即便國內博士延期畢業(yè)也日趨嚴重,但是與國外相比還是要好很多,。國內很多地方其實還是熬夠時間差不多就放你走了,,在國外也許就沒那么幸運,。所以國外博士認可度更高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作為剛剛榮登QS世界大學排名前20的清華大學,,其教育水準和生源質量已經受到世界認可,我們自己人不該妄自菲薄,,質疑自己最好學校的最好的博士生們,。博士生數量增加也是一件好事,這說明整體教育水平在提高,,有更多上進的人愿意學習和鉆研,。即便有人是為了更好的職業(yè)發(fā)展和經濟收入,辛苦的讀博也是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