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登臺前一刻
有一部反映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怎樣從議員成為白宮主人的紀實影片,,片中穿插了許多從未曝光的競選幕后鏡頭,。其中有一段,記錄了他在準備接受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即將面對數(shù)萬觀眾發(fā)表演說前那一刻在后臺的真實表現(xiàn),。他外表輕松,一會喝水,,一會抿嘴,,一會問時間,一會觀察現(xiàn)場畫面,,后來他找了一個僻靜的角落,,一個人不停地走來走去……
奧巴馬正在做上臺前的“心理預(yù)演”。美國總統(tǒng)參選人都有幕僚幫著撰寫講稿,,這或許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了,,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寫手們的面孔。當總統(tǒng)在臺前口若懸河地演講時,,往往都是背后那個神秘的精英團隊在為其設(shè)計打造正確的語句,、口吻,甚至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奧巴馬也不例外,,雖然他堅持自己當主筆。而這時的奧巴馬并沒有在看稿或背稿,,他在后臺來回踱步,,利用上臺前的最后一刻做心理演練。等到要上場了,,只見奧巴馬深吸了一口氣,,自信地闊步走上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誕生了。
我接觸過很多演講者,,在上臺前的那一刻,,會焦慮地背稿或修改PPT,其實演講前15分鐘再努力背臺詞或修改演講詞句已經(jīng)太遲了,!經(jīng)驗告訴我們,,與其逐字逐句背稿子,不如像奧巴馬那樣不是“背”內(nèi)容,,而是“備”心理狀態(tài),,這樣可能會讓你說得更輕松、更順暢些,。
演講前15分鐘就不要去“背”講稿了,而要“備”你的聽眾。你不妨抓緊時間和你的聽眾打打招呼,,盡可能提前和大家握握手,。如果時間允許,你可以選擇和幾位聽眾進行簡單的交流和寒暄,,比如“你今天從哪里來,?”、“你期待聽到的是什么,?”等,,你可能因此知道其中一些人的名字、話題和故事,,之后把你和少數(shù)聽眾單獨會話的內(nèi)容放進你的演講里,,也可以作為演講的開頭:“我聽說今天有很多朋友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剛才就碰到了兩個從紐約過來的朋友,。我不知道你們是沖著泰哥過來的,,還是沖著我過來的,要是沖泰哥過來可不劃算,。(眾笑)”(俞敏洪麻省理工學院演講—笑談人生)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跟聽眾建立起一種親切的聯(lián)系,,即便你是對一個觀眾說話,這樣的情緒也會感染到其他聽眾,,能把一次嚇人的“公眾”演講變成輕松自然的“私人”談話,。如果你匆忙上臺,為了緩解緊張情緒,,照有些人的說法,,可以把聽眾的腦袋想象成“白菜”或“西瓜”,這并不利于你和聽眾之間的交流,。
我記得在哈佛教書時,,哈佛大學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如果老師本人愿意,,可以帶著班上的學生去一間特殊的教室上課,。教室里看不見攝像機,也看不見任何陌生的觀察員,,學生并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言一行是被全程錄制的,,一切都似乎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課后有教育專家與老師一起回放錄像,,做整堂課的細致復(fù)盤,,為老師提供教學改進的建議。比如就上課前15分鐘這一點,,專家們也會“揪住不放”,。有的老師是踩著點匆匆走進教室就開始講課的,,而有的老師則會提前到達課堂,親切自然地跟學生分別聊一聊,。專家們認為這與后來上課的互動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演講前15分鐘,你或許還可以坐在聽眾席中“備”聽眾,。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佩服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的老道。他一般不會從舞臺的側(cè)邊走出來,,而是直接從觀眾席中出場,。他通常面帶笑容,不斷地和別人握手甚至擁抱,,即便是離他很遠的觀眾,,他也會揮手向他們問好。這樣的方式會使他快速地與聽眾建立友好的聯(lián)系,,讓聽眾覺得演講者值得親近,,這種方式也被美國很多政治家效仿。兩年多前馬云在德國漢諾威CEBIT演講,,臺下的聽眾是德國總理默克爾等,。馬云也是從觀眾席中走出來的,他個子不高,,邁出的步子不小,。在踏上舞臺的那一刻,他先是友好地向主持者伸手示意,,然后一個華麗轉(zhuǎn)身,,微笑著面對觀眾。網(wǎng)友們評論道:“他上臺那一刻帥呆了,,怎么練出來的,?”
作為主講人,有時還要“備”環(huán)境,。澳大利亞的著名模特,、企業(yè)家Dally女士90多歲還活躍在講壇上,那次我在聽她講課前,,她有意在臺階前止步,,問我:“我的腳下一共有幾個臺階?”我大致目測后回答:“五個,?!彼屛疑锨白屑毴?shù)數(shù),結(jié)果有“六個”,,當時我的臉一陣發(fā)燒,。對于90多歲的人,,數(shù)臺階很重要,這是她的特殊準備,。要想順利登上舞臺,,上下一共有幾個臺階,上面是否鋪了地毯,,會不會因此打滑,地下有沒有可能被絆倒的設(shè)備線等等,,都要預(yù)先關(guān)注,。我的演講錄像里就有一段記錄了我在舞臺上出狀況的瞬間:我的腳步在臺上瀟灑地移動著,突然高跟鞋被臺上臨時搭的線跘了一下,,因為身體自然要找平衡,,導(dǎo)致中途語塞。
對于“備”環(huán)境,,西方有人甚至提醒演講者在上臺前先關(guān)注一下廁所在哪兒,,在諸多注意事項中,還把它稱作“第一要事”,,這似乎有點可笑,。其實在演講前感到焦慮和緊張是很普遍的事,無論你準備得多好,,你的身體都會用古老的方式來應(yīng)對壓力,,這并不是說你的身體很奇怪,也不能說你膽怯了,,只是說明你的身體在想盡一切辦法保護你,。與其把機會留給碰運氣,不如提前計劃好,,在你上臺之前就去上廁所,,尤其對于我們演講者中的“老男人”而言。
這些在我們看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可大師們在上臺前卻往往把它看成大事,。(財富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