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與法治
????上篇有關“德治”的專欄,,談到國是家的擴大,、君是父的延伸的儒家傳統(tǒng),。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位序中,,由于不存在根本的利害沖突,因此,,也就用不著法律,、權力監(jiān)督等因素來調整政治關系。所以,,儒家重德治而輕法治是必然的,。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孟子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按孔孟的說法,完善的政令規(guī)章,,是政治的重要內(nèi)容,,但如果只偏重嚴刑峻法,反而滋長殘忍刻薄的惡風,。一位領導者,,如果肯用道德禮教以身作則,啟發(fā)人民的良知良能,,自動自發(fā)知恥改過,,則政治清明,,人民安居,就像水往下流,,沛然誰能御之,?
????先修身齊家而后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政治的邏輯,。問題是這個邏輯有沒有斷裂,。杜維明認為,儒家的政治理想中,,有一個十分崇高的人格理想,,那就是圣王。這個理想背后的信念是,,人必須先自我修身,以成為一個為人楷模的道德導師,。只有在成為這樣的導師之后,,才能夠得到為人民提供政治領導的權力和責任(杜維明:《新加坡的挑戰(zhàn)》,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版,,第41頁),。然而,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王者,,并不是先圣而后王,而是顛倒過來,,憑借其強權而僭居圣人之位,。由于他們不是在道德、正義的基礎上施行統(tǒng)治,,所以就不得不用強制手段來管理眾人,。這樣的統(tǒng)治者,不是將政治道德化,,而是將道德政治化,。
????黃仁宇說:“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保S仁宇:《萬歷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4頁)這個癥結的關鍵在于,,儒家認為道德教化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石,,絕非刑罰所能辦到,。是故,儒家極端推崇德治,,堅信在位者的人格品德可以感化百姓,,于是,德治不可避免地衍為人治,。
????當然,,儒學的辯護者會說,孔子并未完全否定“政”,、“刑”的作用,。這方面孔子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他還說過“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認為刑罰要得當,,如果不得當,,老百姓就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孟子也說過:“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但毫無疑問,,“政”,、“刑”與“德”、“禮”相比,,是等而下之的,。教化可以勸人為善,刑罰偏重禁人為惡,,兩者價值不可同日而語,。董仲舒正是在此一基礎上,提出“德主刑輔”的主張,。他甚至以春秋決獄,,將儒家經(jīng)義應用于解釋法律?!暗轮餍梯o”思想為漢代統(tǒng)治階級所采納,,成為一種治國方略。可以說,,“德治”在董仲舒以前,,基本上只是一種“思想”,是董仲舒將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為貫穿至近代社會的治世之策,。
????董仲舒善于從自然法則中去尋找其主張的依據(jù),,對于“德治”也是如此。他把“法治”,、“德治”比附為自然界的“陰”,、“陽”關系,而“陰”,、“陽”的取舍則是由天意決定的,。他認為天意喜愛“陽”(“德治”)而厭惡“陰”(“法治”),“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暗轮巍笔歉哔F的,“法治”是低賤的,,這是上天的規(guī)定。統(tǒng)治者秉承上天的意旨來統(tǒng)治人間世界,,所以“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而不任刑”(《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KJ為“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董仲舒?zhèn)鳌罚?,因此圣明的統(tǒng)治者必須“任德而遠刑”(《天辨在人》)。
????然而,,“德”與“刑”在具體使用中,,在道德政治化的前提下,具有極大的虛偽性,?!抖Y記·曲禮上》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笨梢姡瑐鹘y(tǒng)社會中,對于老百姓需要以法治之,,只有對于貴族才需要以德治之,。
????今天要弘揚儒家傳統(tǒng),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中國傳統(tǒng)中沒有形成發(fā)達的法治觀念,。根據(jù)余英時的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法治觀念不發(fā)達的根源主要有三:在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系統(tǒng)中,,沒有預設客觀化,、形式化的“上帝”觀念,因此,,法律沒有絕對的神圣性,,也占不到最高的位置,它只能作為次一級的價值,。其二,,傳統(tǒng)儒家認為,法是消極的,,只能“禁于已然之后”,,而德是積極的,可以“禁于將然之前”,。德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法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三,,法律的規(guī)范對象是抽象的,、通性的“個人”,因而只能保障最起碼的正義,、平等,,而道德則照顧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一個對道德完善充分自信的民族,,從心理上不可能接受嚴格的紀律約束(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