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養(yǎng)氣
????自從孟子提出“浩然之氣”一說,它就變成了君子與小人的某種分野,。例如,,明朝薛薇說:“君子浩然之氣,不勝其大,;小人自滿之氣,,不勝其小?!毖槊鞔韺W(xué)家,,推崇程朱理學(xué),所以毫不奇怪,,在程朱論述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對孟子的“浩然之氣”一說的極高評價。朱熹在《孟子集注》的《孟子序說》中引程子話曰:“孟子性善,、養(yǎng)氣之論,,皆前圣所未發(fā)?!?/p>
????然則孟子在談?wù)擆B(yǎng)氣時,,是把它和“知言”放在一起說的?!拔抑?;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這被稱為孟子的“知言養(yǎng)氣”說,。乍看上去,,知言是養(yǎng)氣的前提(朱子即認(rèn)為知言先于養(yǎng)氣),但仔細(xì)琢磨,,其邏輯關(guān)系更像是:我善于養(yǎng)氣,,所以我知言?;蛘哒f,,知言和養(yǎng)氣互為前提、互相影響和作用,。
????先說“養(yǎng)氣”,。孟子所養(yǎng)之“氣”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認(rèn)為很難用言語表達清楚,,所以當(dāng)公孫丑問起時,,他回答說:“難言也?!?/p>
????即使難言,,孟子仍然對這個浩然之氣作了一番描述,總結(jié)了它的幾個特點:其一為至大,。這是說浩然之氣無處不在,。言其小,則寓于尋常之中,;言其大,,則塞乎天地之間。余培林先生在《孟子知言養(yǎng)氣章釋義》中如此闡釋浩然之氣:“一般說來,, 這只是一種抽象的精神狀態(tài),,并不是客觀的實體,但我們?nèi)绻軌颉灾别B(yǎng)’,, 不斷地實踐,,不僅可以體會到它的存在,還可以把它和我們的生命溶成一體,,甚至于達到與天地合一的境界,,這就是‘塞乎天地之間’了,?!?/p>
????其二為至剛。這是說浩然之氣無堅不摧,。文天祥曾說:“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yán)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正氣歌》),。用孟子自己的話說,,有了浩然之氣,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有了它,,“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公孫丑上》),。
????其三,,浩然之氣要“配義與道”。它系合義與道而成,,無義與道,,則此氣必衰竭。
????也就是說,,孟子所說的“氣”,,是與“義”相搭配的,其實就是“義氣”,,或曰“正氣”,。“氣”有正有邪,,所以,,孟子特別指出,對“氣”,,要“直養(yǎng)”,,要“配義”。周振甫先生一語中的:孟子“所說的養(yǎng)氣就是培養(yǎng)一種正義感”(《文心雕龍選譯》,,中華書局,,1980 年版),。焦循《孟子正義》解釋“直養(yǎng)”就是“義養(yǎng)”:“直即義也。緣以直養(yǎng)之,,故為正直之氣,,為正直之氣,故至大至剛,?!保ā睹献诱x》,中華書局,,1987年版)“直養(yǎng)”的“直”,,就是“自反而縮”的“縮”,就是合義合理,,所以趙岐直接把“縮”解為“義”,。“自反”是反求之于自己的內(nèi)心,,合不合義,,合不合理。若合義合理,,則勇氣自出,,雖千萬人,我也不懼,;反之,,不合義理,雖面對賤者,,我也畏懼,。在這里,孟子的浩然之氣,,就是曾子的大勇,。
????其四,浩然之氣乃“集義所生”,。即一直用正義的積累去產(chǎn)生,。朱熹注:“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于義也,。”孟子特別講到集義的兩個誤區(qū):集義必定要積極行動,,而不能停止,,以為集義徒勞無益半途而廢,,這是“不耘苗”,;在另一個極端,,操之過急,企圖一蹴而就幫助義生長,,這是“揠苗”,。
????所以,孟子所謂的“氣”看似神秘,,其實就是體現(xiàn)儒家之道的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養(yǎng)氣”最根本的內(nèi)容就是修養(yǎng)心性道德,。人性雖由天生,,但還是要靠后天去“養(yǎng)”、去“充”,?!捌埖闷漯B(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告子上》)?!捌埬艹渲?,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梁惠王上》),。
????“養(yǎng)氣”成功,才能“知言”,。孟子始終主張:要想正言,,必先正心,也就是存養(yǎng)發(fā)揚心中的道德之性,。告子不懂這個道理,,“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故孟子評之曰:“不可,。”郭店簡《成之聞之》中有一段關(guān)于“得言”的論述,,完美地詮釋了孟子之意:“是[故]君子之于言也,,非從末流者之貴,窮源反本者之貴,。茍不從其由,,不反其本,未有可得者也?!彼?,君子對于自己的語言,不以追逐于其“末”,、“流”(外在語言本身)為貴,,而以追究于其“源”、“本”(內(nèi)在德性,,亦即語言本身所包含的實際內(nèi)容)為貴,。如果不追索其“由”,不反求其“本”,,就沒有能夠有所得的,。
????孟子的“養(yǎng)氣知言”的目的,是建立分辨有關(guān)社會政治言論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叭收咭娭^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假如仁者智者相遇,,都有他們各自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對方認(rèn)為不對的我就認(rèn)為對,,對方認(rèn)為對的我就認(rèn)為不對,言論就沒有是非對錯了,。由此來看,,“知言”是很重要的,人要達到“知言”的地步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