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知言
????《孟子·公孫丑上》有這樣一段對話:“公孫丑問曰:‘何謂知言,?’孟子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保ㄗ潱浩H,意近英語中的bias,。蔽:欺瞞,,隱藏。淫辭:浮夸不實的言詞,。陷:失陷,,陷溺,。邪辭:不合正道的言論。離:違背,,背離,。遁辭:躲閃掩飾支吾搪塞的話。)
????公孫丑向孟子請教:“什么叫知言,?”孟子說:“偏頗的言辭,,我知道它欺瞞的地方;浮夸的言辭,,我知道它失陷的地方,;邪異的言辭,我知道它偏離正道的地方,;搪塞的言辭,,我知道它理屈詞窮的地方?!?/p>
????《朱子語類·卷五十二·孟子二》更進一步把诐辭,、淫辭、邪辭,、遁辭視為遞進的關(guān)系:诐辭,,乃是偏于一邊,不見一邊,。蔽者,,蔽于一而不見其二也。既有所蔽,,說來漸次夸張,,便進入“說得淫”階段。淫者,,廣大無涯,,陷于其中而不自知。至有所陷溺,,如陷在水中,,不見四旁矣,遂成一家邪說,,離于正道,。到后來說不通時,便作走路,,所謂“遁辭”也:辭窮無可說,,又卻自為一說。
????孟子在這里警告:切不可被诐辭,、淫辭,、邪辭,、遁辭,蒙蔽了雙眼,。張慶祥在《黃庭禪》中辨析說:為什么孟子用“辭”這個字,,而不用“詞”呢?這兩個字是不同的,,“辭”有看不見,、隱藏在里面的意思;那個隱藏的心念,,看不見的心念,,才是“辭”。而“詞”是在嘴巴上發(fā)生的,,已經(jīng)講出來了,,聽得見,明明白白,,已經(jīng)成個名詞了,。
????關(guān)于言辭與隱藏的關(guān)系,西方有個著名的說法是:語言是為了掩蓋思想,。這個說法有許多來由,。一說是,1807年,,西班牙駐法國大使在和法國外交部長塔列朗 (1754~1838) 交談時,,提起這位外長以前曾對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允諾過的一件事,提醒他應(yīng)當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塔列朗推諉道:“人有舌頭是為了隱瞞自己的思想,。”這句話套用了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1673) 的喜劇 《逼婚》 第四場中龐克拉斯博士的一句臺詞: “語言給了人,,是為的說明白他的思想”,,反其意而用之。法國18世紀末葉的政治家巴勒爾 (1755~1841) 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述了這件事,。
????另一個來源是:德國詩人海涅 (1797~1856)在《觀念——勒格朗特文集》一書中寫道,,拿破侖一世的警察總長約瑟夫·福雪(1755~1820) 曾講過: “之所以創(chuàng)造語言,就是為了隱瞞我們的思想,?!?/p>
????既然言說當中有許多隱藏,“知言”就很重要了,。18世紀朝鮮陽明學(xué)者鄭齊斗解釋孟子所說的“知言”時,,有以下論述:“诐,偏诐也,;淫,,放蕩也;邪,,邪僻也,;遁,逃避也,;四者,,言之病也。蔽,,遮隔也,;陷,沉溺也,;離,,離叛也;窮,,困屈也,;四者,心之失也,。凡四者皆相因,。言人之有言,皆出于心,,茍非其心純于正理而無蔽者,,其言不得平正通達而必有是四者之病矣。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此所以知告子之言勿求之說,為心不可,,而卒之以圣人不易變之而已,。蓋孟子之所以如此者,惟其以仁義為吾心,,而就心上集義,,其體洞然明白,是是非非,,纖毫莫遁,,則既能盡其心而知其性矣。故于凡天下之言,,亦無不知其得失之所在……”
????黃俊杰先生說,,鄭齊斗解釋“知言”,有兩個論點值得注意,。第一,,人的語言沒有自主性,,語言是人的心靈運思的產(chǎn)物,所謂“人之有言,,皆出于心”,;第二,“心”是一種具有價值判斷功能的“道德心”,。正因為“心”是一種“道德心”,,所以能夠如鄭所說:“于凡天下之言,亦無不知其得失之所在,?!?/p>
????詹杭倫先生精辟地闡述說:“孟子所說的知言,就是對于偏頗的,、過分的,、歪曲的、隱諱的等等違背道義的言辭要清楚地了解其要害所在,。因此,,‘知言’實際上就是辨別言辭是非善惡的能力。而要具有知言的能力,,必須首先在心中確立一個是非善惡的標準,。用這個標準去觀察社會,衡量言辭,,才能夠分辨出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庇纱?,他提到,要“知言”,,首先應(yīng)該“知道”,。
????朱熹《孟子集注》說:“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權(quán)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又曰: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若猶未免雜于堂下眾人之中,,則不能辨決矣,。”元代許謙《讀孟子叢說》云:“知言即是知道……知道理明,故能知天下之言之邪正得失,?!?/p>
????這里的“道”,當然就是仁義之道,。因為“心”以“仁義”為其本質(zhì),,有普遍必然性,所以“知言”才成為可能,。用朱子的話說,“知言,,知理也”,,“知言,正是格物致知,,不知言,,則不能辨天下許多淫,邪,,,,遁。將以為仁,,不知其非仁,;將以為義,不知其非義,,則將何以集義而生此浩然之氣,。”這里說到“知言”與“養(yǎng)氣”的關(guān)系,,那就是下一篇專欄才能詳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