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
????“肉食者鄙”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春秋時期,強大的齊國國君齊襄王死后,他的二位公子(小白,、糾)爭王位,,而弱小的魯國因為送出走的公子糾回國,而受到已登上王位的公子小白(齊桓公)之猜忌,,小白出兵伐魯,。
????魯國危在旦夕。此時,,曹劌求見魯莊公獻退齊師之策。曹劌的親朋好友(“鄉(xiāng)人”)勸他不要去,,說了這樣一句話:“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意思是說這樣的國家大事,,朝廷中有許多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都在那里出謀劃策,,你何必去摻和呢? 曹劌給出了一句著名的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其后的事情就是歷史了:“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濒旪R之間的“長勺之戰(zhàn)”成為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
????肉食者,,簡單地講,就是吃肉的人,,引伸為有權位的人,;鄙:鄙陋。這個成語意指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的人實際上是眼光短淺一族,。清代學者李漁在他的《閑情偶記·飲饌部》里這樣解釋:因為那些當權者油膩吃太多了,在體內“結而為脂,,蔽障胸臆,,猶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復有竅也”,。故而,,“肉食者鄙,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謀也”,。
????一個“鄙”字,,顯示曹劌顯然不信任“肉食者”,他們的鄙陋引來曹劌的鄙視,。換言之,,他就差對魯國國君開口大罵了:國事所依靠的那些達官貴人不過是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酒囊飯袋之徒,,他們哪里會有御敵保國的辦法,。即使他們有些急智,那也不過是臨渴掘井罷了,,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
????肉食者何以“鄙”,?可能首要的原因是他們有太多的既得利益不能舍棄,,從私心算計,以個人畫圈,,當然就不能為國家,、為大眾“遠謀”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高高在上,,對實情隔膜,,對民眾冷漠,所出之招必為昏招,,所行之事必為濫事,。結論很簡單:朝廷中享受榮華富貴的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是靠不住的,!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絕不缺少“肉食者鄙”的例子??梢砸黄饋碜x一些古詩,,如杜牧《臺城曲》:“整整復斜斜,隋旗簇晚沙,。城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睔v史上最著名的亡國之音,,可能就是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這是隋朝的事,。
????到了北宋末年,,內憂外患重重,君臣猶自升平,最終兩帝被俘,,“靖康之恥”難雪,。宋人劉子有《汴京紀事》二十首諷之,著名的一首云:“空嗟覆鼎誤前朝,,骨朽人間罵未銷,。夜月池臺王傅宅,春風楊柳太師橋”,,說的就是蔡京,、王黼等前朝權貴成國家大事不足、敗國家大事有余的舊聞,。
????后來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然而他并未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只求茍且偏安,,根本就不想收復失地,,還迫害將領岳飛等人。內政腐敗無能,,外交屈膝投降,,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詩人林升憤而在臨安城一家旅店墻壁上寫下一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詩中“熏”,、“醉”兩字惟妙惟肖地刻劃了肉食者的精神狀態(tài),。
????朝代相襲,肉食者之鄙卻恒常,,致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曹劌自己也不會想到,就是他這樣一句針砭時弊的牢騷話,,卻會流傳后世,,成為經(jīng)典。直到近代,,嚴復還在《救亡決論》中說:“彼唯有見于近而無見于遠,,有察于寡而無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輩,?!?/p>
????說到肉食者鄙,就會讓人想起蘇軾的《艾子雜說》,。幽默的蘇軾堪稱古代的“段子”大王,。這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艾子之鄰,皆齊之鄙人也,。聞一人相謂曰:“吾與齊之公卿,,皆人而稟三才之靈者,何彼有智,,而我無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糲,,故少智也?!逼鋯栒咴唬骸拔徇m有糶粟錢數(shù)千,,姑與汝日食肉試之?!睌?shù)日,,復又聞彼二人相謂曰:“吾自食肉后,心識羽達,。觸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窮理,?!逼湟辉唬骸拔嵊^人腳面,前出甚便,,若后出豈不為繼來者所踐,?”其一曰:“吾亦見人鼻竅,向下甚利,,若向上,,豈不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稱其智,。艾子嘆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順便說,,《艾子雜說》有人疑系假托東坡之名而作,,但不論是誰所作,,其出于宋人的手筆無疑。從上面所引的詩歌可以看到,,北宋與南宋的肉食者并不在少數(shù),,就憑著懂得腳面向前、鼻孔向下的一點智慧,,治理政事,,結果越弄越糟,以至不可收拾,。
????從蘇軾的段子中,,我們還可以讀到:肉食者固不聰明,吃素者認為自己食肉以后就會聰明,,則更是愚蠢,。以后遇到肉食者,以及竭力想成為肉食者的吃素人,,不妨像艾子一樣嘆一句:“唉,,這就是吃肉人的智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