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在古代,孔子被稱為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鬃雍兔献拥乃枷牒戏Q為孔孟之道,。但孔孟之間還是有差異的。跟許多人想當(dāng)然不同,,中國古代政治哲學(xué)的最重要概念克——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來的,??鬃酉舱劇叭省?,但并沒有提出“仁政”的概念,,而孟子多次使用“仁政”一詞??鬃犹岢觥叭省?,首要講的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精神指導(dǎo),,而孟子直接合“仁”與“政”為一體,以“仁”為政事的原則,,同時“仁”的推廣又是治政的基本內(nèi)容,。
????君主要真正按照“仁”的標準與要求來施行統(tǒng)治,,做到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同上),;真正按照“仁”的標準與要求來對待民眾,做到“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孟子·梁惠王下》),。在和梁惠王進行關(guān)于為政之道的對話時,,孟子如此勾勒他理想中的“仁政”:“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仁政”既行,,“王道”的精神也就蘊涵其中。所謂“王道”,,即堯,、舜,、禹,、周公等的“先王之道”,。“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孟子還說,“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盡心下》),,并多次做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p>
????“王道”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順應(yīng)“人皆有不忍之心”的人類本質(zhì),,以仁為本,。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性善論”是孟子政治觀的邏輯起點,。孟子認為人先天就具有同情心,,他用一個譬喻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丑上》)?,F(xiàn)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都會有驚駭同情的心情,。這種心情的產(chǎn)生,,不是為著和這個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為著在鄉(xiāng)鄰朋友間博取名譽,,也不是因為厭惡小孩的哭聲才這樣的,。孟子由此推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比讼忍炀哂羞@“四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岸恕本褪嵌嗣?,孟子認為,人就像擁有四肢那樣擁有天賦的道德萌芽,,每個人都非常真實地含有仁,、義、禮,、智的萌芽因子,。
????通過揭示人的類本質(zhì)屬性,孟子為其政治觀找到了合理的理論依據(jù),。它解釋了君主為何行仁政,,為何重民利民。因為君主也是人,,所以“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謂“不忍人之心”,,趙歧注曰:“人人皆有不忍加惡于人之心也,。”“先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傷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于轉(zhuǎn)丸于掌上也,?!币磺姓叩闹贫ㄅc實施,都應(yīng)該以“不忍人之心”為出發(fā)點,,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百姓考慮,體恤民情,。孟子勸梁惠王說:“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崧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這就是施行王道,、仁政的必然結(jié)果,。
????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問孟子:怎樣才能安定天下呢?孟子回答說:“定于一,?!绷合逋跤謫枺赫l能夠統(tǒng)一天下呢?孟子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行不忍人之政”,,要求統(tǒng)治者認識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百\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像桀、紂一類肆意踐踏仁,、破壞義的獨夫,,天下人得而誅之。夏商周“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離婁上》),。仁而有得,不仁而失,,仁政之重要可見一斑,。
????“民貴君輕”的思想,在先秦諸子里絕無僅有,,它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反對專制的最響亮呼聲,。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fā),孟子強烈抨擊了殘暴的統(tǒng)治者鮨肉百姓所造成的貧富懸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昏庸無道的君王根本沒有資格“為民父母”,。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fā),孟子堅決反對帝王擁有絕對權(quán)利,,他將君臣關(guān)系視為互相制約的相對義務(wù)關(guān)系,,這就是他所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fā),孟子更認為被統(tǒng)治者完全有權(quán)更換不仁不義的統(tǒng)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