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德相養(yǎng)
????作者:胡泳
????刑、德這兩個字早在甲骨卜辭中就已出現(xiàn),。而西周銅器銘文中亦常見刑,、德。在最早的傳世文獻《尚書》中,,刑,、德更是常見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呂刑》篇,,已將刑,、德作為一對相對的概念一起使用,如“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朕敬于刑,有德惟刑”,。這里所講的“五刑”,,是五種刑罰,“三德”是三種德行,,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刑,、德的基本語義,。
????對德與刑的關(guān)系,,饒宗頤先生曾作過很好的分析(《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載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49 本第 3 分冊),。他指出,,西周尚德,而德更含有德與刑兩個層面,?!秴涡獭分^“德威惟畏,德明惟明”,,其中明指賞而畏指罰,。《禮記·表記》引《呂刑》這兩句,,鄭玄注云:“德所威,,則人皆畏之,言服罪也,;德所明,,則人皆尊之,言得人也,?!倍半蘧从谛?,有德惟刑”,乃言有德于民,,惟刑為重,,慎刑則民被其德,濫刑則民蒙其害,,故必敬于刑,。
????到了戰(zhàn)國時代,德與刑成為治國的主要武器,,為人君者大多離不開用德,、刑來駕馭其臣民。對此,,戰(zhàn)國末年的韓非子在《韓非子·二柄》中將刑,、德作為馭臣之術(shù)的兩個法柄加以討論:“二柄者,刑,、德也,。何為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為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貪圖獎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國君自己掌握刑賞的權(quán)力),,則群臣畏其威而歸(追求)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則不然,,所惡則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想辦法使國君去懲治他所討厭的人),,所愛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想辦法使國君去獎賞他所喜歡的人)。今人主非使賞罰之威利出于己也,,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輕視)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表n非子強調(diào)這兩種權(quán)柄必須掌握在國君手中,,而不可授權(quán)或放權(quán)給臣下,否則就會造成權(quán)力移轉(zhuǎn),,而遭到被臣下篡奪或劫持的命運,。
????應(yīng)該說,韓非子的解說與《尚書·呂刑》是一脈相承的,,都是一種政治理念的表述,。所不同者,,只是將刑、德的概念內(nèi)涵限定得更具體而已,。但隨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學的流行與發(fā)展,,人們把對星辰之運行、日月之變化,、四時之回環(huán),、陰陽之交替的認識,都歸結(jié)到“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則之”的理念中,大則國家之命運,,小則家庭之吉兇,,都可由天道自然加以反映。因此,,用于表示賞罰之類政治概念的刑與德這兩個字,,也就逐漸變成了與日月、陰陽,、四時密切相關(guān)的而表示吉與兇,、生與死、生長與消亡,、積極與消極的一對特定的帶陰陽化(刑為陰為殺,,德為陽為生)和數(shù)術(shù)色彩的概念。
????《十六經(jīng)·姓爭》說:“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huán)視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繆(穆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yǎng),逆順若成,?!秉S帝極力主張刑與德的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如日月相配合,,如果彼此不能協(xié)調(diào)運行,,災(zāi)禍就會四處降臨,。天德照耀一切,但如果缺少了懲治罪惡的刑律,,也不會深入人們的內(nèi)心,;天刑引發(fā)敬畏,但如果沒有對道德的有意培養(yǎng),,刑律就會越用越濫,,最終頹傾崩塌。刑罰與德賞相輔相成,,逆與順也便得以確定,。這里的“德”被稱為“天德”,“刑”被稱為“天刑”,,無非是為了抬高德與刑的地位,,使之神圣化、永恒化,。唯其如此,,才能出現(xiàn)《詩經(jīng)·大雅·假樂》中稱誦贊美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的美好景象,。
????這種“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的辯證關(guān)系,,堪稱中國古老的政治文明。從《黃帝四經(jīng)》看,,刑德思想確是黃老之學的核心之一,。《尉繚子》曾概括黃帝思想云:“黃帝刑德,,可以百勝,。有之乎?刑以戰(zhàn)之,,德以守之,。”
????林俊宏先生說:“刑德相養(yǎng)根本上就是儒家德治與法家法治的結(jié)合,,這是政治思想?yún)R合現(xiàn)象的一個表征,,說明了單一種的統(tǒng)治方法并不能滿足多變的政治現(xiàn)實與人性,對稱性地使用是有效統(tǒng)治的要件,?!彪m然《稱》中言“善為國者,太上無刑”,,但《四經(jīng)》顯然認為刑與德二者不可偏廢其一,,它們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通過“道”而會通的,?!端慕?jīng)》把刑德與陰陽搭配起來論述:“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姓爭》),;“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陰有陽……地俗德以靜,,而天正名以作,靜作相養(yǎng),,德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則成,,陰陽備物,,化變乃生”(《果童》)。刑德若陰陽,,以對方的存在為條件,,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能單獨存在,。對于國家政治而言,,既要施行光明的賞, 也要施行隱晦的刑,刑賞陰陽需互相配合,。
????這里除了指出刑德與陰陽的自然對應(yīng)之外,,還傳達了“相反相生”的概念,說明了德與刑當相互依轉(zhuǎn),。對此,,《四經(jīng)》又加入了四時的變項:“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德后刑以養(yǎng)生,,姓生已定,適(敵)者生爭,,不諶不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觀》),。按四時之序,春夏在前,,秋冬在后,,故治道亦須以德教為先, 以刑罰在后,。人類最初氏族社會的形成即意味紛爭的發(fā)生,,不消除互相敵對的行為,,社會就不能安定,而安定的準則,,就在于刑與德的配合,。
????刑德相養(yǎng)就像陰陽代換、春秋輪替一樣,?!督?jīng)法·論》稱:天的性質(zhì)是“極而反”。物極則反,,這是天道,。黃帝帛書很值得注意的一個論點是:將刑德這一政治領(lǐng)域的概念與天道物極則反的規(guī)律等同看待。刑德代替因此成了不可避免的自然規(guī)則,。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教授,,聯(lián)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