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與臣道
????作者:胡泳
????《經法?道法》中多次談到“執(zhí)道者”,?!皥?zhí)道者”能深刻廣泛地觀察體悟萬事萬物的道理,還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應存在的分界,。陳鼓應認為,,《經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關於主道,、臣道的界說(“中達君臣之半”,,此處的“半”通“畔”,意為“界限”),?!啊端慕洝分校m然提出了‘君臣之半’之概念,,但關於主道,、臣道具體職分的區(qū)別上不很明確,絕非此后諸家所論述的那樣詳備和絕對,。只在《經法?六分》中說:‘主執(zhí)度,、臣循理’。這個‘度’就自然而講,,指的是時,、數、當,;就人事而言,,則指法度。君主不但生法,、執(zhí)法,,還要講究各種馭下之‘術’?!?/p>
????陳先生說《經法》要求君主講究馭下之術是很準確的,,帛書主張君王必須有“術”,不主張一味的“直”:“然而不知王術,,不王天下”(《經法?六分》),。但他說帛書關於君道、臣道的分別不夠明晰,,則不盡然,。事實上,《黃帝四經》對君臣關系有十分精辟的論述,。
????《黃帝四經》講“道生法”,,標高“法”的地位,顯示了戰(zhàn)國思想家對政治社會規(guī)范的追求,。這種企求往往也說明了由亂而治的契機,。《四經》論述了布政建制的過程與所本,,這是從“道生法”延伸至政治組織建立與政治角色安排的系統,,如《十六經?立命》所言:“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后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吾受命於天,定位於地,,成名於人……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p>
????黃帝始出現在天下之際,,乃是一個具有前后左右四面臉孔的特異形象。這種特殊身體構造,,使他可以同時面向四方,,將各種信息匯聚於心,以便進行正確的判斷,。而此四面再三分,,則細化為十二方位。由此,,黃帝被描繪成居於廣漠無垠的大地之上,,確立中心與四方位(乃至十二方位)的人物形象。
????他首先宣告:“吾受命於天”,,自己乃拜受天命,。“定位於地”,,蓋指他在大地之上確立四方,、十二方位之事?!俺擅度恕眲t是指,,在本來眾人無秩序雜居的混沌社會中確立王、三公或者君,、三卿等社會序列的行為,。這里的“傅一心,四達自中”,可以解釋為以己為度施於天下,,也就是說法度建制在設立的邏輯上,,是定制化的,不容有絲毫的不對稱性發(fā)生:“君臣易位謂之逆,,賢不肖并立謂之亂,,動靜不時謂之逆,生殺不當謂之暴,,逆則失本,亂則失職,,逆則失天,,暴則失人”(《經法?四度》)。
????自然與人之間關系的對稱,,是統治的根本,。君臣的相對位置從屬於這個關系?!端慕洝分杏嘘P君臣關系的討論,,主要落在定制化與否。一個合理與對稱的君臣關系是秩序的保證:“凡觀國,,有六順:主不失其位則國有本,;臣失其處則下無根,國憂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越者,,其國強;主執(zhí)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臣輻屬者,,王”(《經法?六分》),。意思是說,考察所有國家的狀況,,可以看出有“六順”的現象:如果君主在其位,,國家就不會失去中心;如果臣下失其位,,國家失去根基,,雖有災禍但還能存續(xù)下去;君主有恩德,,大臣保持忠誠,,其國安寧,;君主像個君主,大臣像個大臣,,上下不越位,,其國強大;君主掌握法度,,大臣遵循事理,,其國可以稱當霸主而昌盛富強。這“六順”中,,以“臣輻屬”最為順當,。就是說,君主好比轂(車輪中心圓木),,群臣好比周圍的輻,,湊集在中心的“轂”上一起運轉,這是中央集權統治體制的形象化,?!端慕洝氛J為,能夠做到這點,,就可以“王”,,也就是可以建成統一的王朝。
????《四經》主張“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處,,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經法?四度》),。“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處”,,君臣不失其位置,士不失其處所,,是指君不專權,、臣不失職;“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要任人唯賢而不超過其所長,去個人私利之心而樹立無私之公心,。這種對人的考量方法,,實際上就是主張賢能治國。這樣,就可以形成“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的局面,,從而達到“王天下”的目的(《經法?六分》)。
????但是,,《四經》對君臣關系還有另一層面的看法,,就是存在於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關系可能而且應該是一種師友的關系:“帝者臣,名臣,,其實師也,;王者臣,名臣,,其實友也,;霸者臣,名臣,,其實賓也;危者臣,,名臣,,其實庸也;亡者臣,,名臣,,其實虜也”(《稱》)。
????這種君臣關系的對照說明,,君臣之間的關系涉及到國家的治與亂,,同時也是政治秩序的指標。而君要想王天下,,勢必與臣子之間形成一種任賢使能與全面尊重的關系,,從而構建“上無為而下有為”的良好態(tài)勢。如《尹文子?大道》中所言:“為善,,使人不能得從,,此獨善也;為巧,,使人不能得從,,此獨巧也,未盡善巧之理,?!薄肮仕F圣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也,。”“獨行之賢,不足以成化:獨能之事,,不足以周務:出群之辯,,不可為戶說;絕眾之勇,,不可與征陣,。”在君臣關系上,,黃帝重視君主的權力,,但沒有片面強調君主的絕對威權,而是主張君主與臣子成為師友關系,,這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