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史”
《財富》中文版——何謂“史”,?在甲骨文里,“史”字的上面為“中”,,中者,,正也,;下面為“又”,表示以手持筆記述,。連起來說,,從又持中,就是以中正之心,,不偏不倚地記載歷史,。這是中國傳統(tǒng)上對史家的認知與期待。
唐朝劉知幾提出“史家三長”—才,、學,、識,但上述中正之心,,屬于史德,。中,,甲骨文像兩旗相對,表示兩軍對峙,。有的甲骨文在兩旗之間的對稱位置加一點指事符號,,并且在圓點上加兩點,表示在相互對峙的兩股軍事,、政治力量之間沒有傾向,。有的甲骨文將圓點簡化成“囗”,表示兩軍之間不偏不倚的地帶,。
古代稱博學的文職官員為“史”,,行政官員為“吏”,前者需要在星象觀測,、兇吉卜筮等重大活動里做出論斷并且記錄在冊,。如果細分的話,從事求神占卜等活動的人叫“巫”,,而掌管天文,、星象、歷數(shù),、史冊的人叫“史”,。這些職務往往由一人兼任,統(tǒng)稱“巫史”,。
由此可見,,史官的起源和巫有著一定的關系,史官的設置是從神職而來的,。巫史能與神通,、代表天意,因而有權訓御君王的言行,。
古籍記載,,史官之制始于黃帝而“倉頡、沮誦實居其職”,。黃帝時代是中國歷史的傳疑時代,,也是中國文化肇始的時期。根據(jù)傳說,,倉頡和沮誦既是黃帝的史官,,又是創(chuàng)制文字的人。想必是他們的記事需求驅使其發(fā)明文字,,因為此前的記事方法太艱難了,。
到夏商周之后,史官有了分工和職責,一個通行的說法是: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漢書·藝文志》云:“言為《尚書》,,事為《春秋》”,,意思是說,那個時期史書的代表作分別是《尚書》和《春秋》,?!洞呵铩肥强鬃泳帉懙聂攪鴼v史,除此而外,,楚國史官編寫有《梼杌》,,晉國史官編寫有《乘》,諸史紛雜,,不一而足,,在春秋時期曾經(jīng)有“百國春秋”之說。
那時,,“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保▌⒅獛祝骸妒吠āな饭俳ㄖ谩罚,!抖Y記·玉藻》則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這和《漢書·藝文志》說法不同,,考諸《春秋公羊傳注疏·隱公》卷一疏解中的記載:“問曰:《春秋》據(jù)史書而為之,,史有左右,據(jù)何史乎?答曰:《六藝論》云:‘《春秋》者,,國史所記人君動作之事,,左史所記為《春秋》,右史所記為《尚書》,?!笔且浴队裨濉匪f是準確的,應為左史記事,,右史記言,。
不論記什么,史官如果秉持“史”的本意,,一定會和人君發(fā)生沖突,。劉知幾著《史通》,在對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與演變進行詳述的同時,,把史官的作用說得至高無上,。他認為史之為用,是“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的大事,。歷史既然用來記錄功績,、糾正過失、分清善惡,、辨別好壞,,那么,史官的首要責任,,就是分善惡,,辨是非,清功過,,倘不如此,,則“墳土未干,妍媸永滅”,,可謂罪莫大焉,。所以他說:“茍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后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禮崩樂壞之際,孔子編定《春秋》,,寓褒貶于敘事之中,,希望借此提供“歷史經(jīng)驗”(即后世所傳“春秋大義”),而這種警戒的方法也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
“南史至而賊臣書”,,說的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的一段有名的有關史官的故事:齊大夫崔杼殺齊莊公后,“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贝耸卤晃奶煜閷懭胨摹墩龤飧琛?,作為中國歷史上有氣節(jié)的人物的代表。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這一干人物中,,還有一位史官就是董狐,。典出《左傳·宣公二年》:趙穿殺晉靈公,時晉國執(zhí)政大臣趙盾逃亡在外,,未出國境,,聞訊而返?!疤罚ǘ唬骸w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趙盾)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p>
這兩則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揚了一種誓死捍衛(wèi)直書實錄傳統(tǒng)的精神。劉知幾強調史家要伸張正義,,秉筆直書,,使賊臣逆子,淫君亂主,,惡名被于千載,。什么是直筆?他在《史通·外篇雜說下第九》中作了扼要的解釋:“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于褒貶,,不書無損于勸誡,?!?/p>
其實,對于“史之為用”,,歷代帝王心里也很明白,。最有名的論述出于《舊唐書·魏徵傳》記載李世民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君主們真的能從過去當中學習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財富中文網(wǎng))